上一次提到股票、主動型基金都不是理財的好方法,並在最後有提到祇有利用指數基金才是好的理財方式。
好,你可能不太清楚什麼是指數基金,所以會想要趕緊連到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網站看看什麼是指數基金……
呃,網站上祇有短短幾句話帶過,有寫跟沒寫一樣……這不叫金管會吧?這是金光會 (金光黨管理委員會) 吧?哪有一國政府的網站祇教人期貨、衍生性商品,卻不講真正重要的指數基金的呢?
好吧,它不講,那就我來講吧。
指數基金
一般的基金是依據經理人的智慧來決定基金的組成內容:『嗯,我覺得台積電股票佔 45%、鴻達電股票 45%,中油股票 10% 這樣的投資組合會最賺錢。』然後底下的人就依照這樣的比例去購買股票組成基金。
但是過一陣子可能市場變了,變成要台積電佔 40%、鴻達電佔 40%、中油佔 20% 才會是最賺錢的,所以基金每年要花 1.5% 的費用來養經理人 & 研究人員做市場研究,隨時調整基金的組成成份。
先鋒集團創辦人柏格有不同的想法,他覺得祇要依照指數購買股票、組成基金就可以了。
你可能聽過『台股指數破萬點』這樣的報導,這裡的指數是把全台灣所有上市的股票,依照其市佔率而計算出來的一個數值。比方說 (比方!實際狀況我不瞭解) 台積電佔台灣股市 17%;台塑佔台灣股市 12%;中油佔 8%;台玻佔股市 0.12%……就按照這樣的市佔比率,計算出台股指數。
柏格想,既然已經有個可以參考的指數在那邊,那麼祇要參考已經存在的指數來調整基金組成內容就好啦,何必聘用一大群的研究者來調整基金組成呢?
比方說依照台股指數所組成的指數基金,其股票組合台積電會佔 17%;台塑 12%;中油 8%;台玻 0.12%。明天台積電變成佔台灣股市 18%,台塑變成 11%,那基金就多買入一些台積電股票並賣出台塑股票,讓基金的依然能對應台股指數。
不過,要完全追蹤指數有其難度,不說美國這種國家,光是在台灣就有上千支股票,如果要完全對應指數就必須每天盯著這上千支股票,這工程其實滿浩大的。我們知道,大公司對於股市的影響比較大,比方說台積電對股市的影響一定大於台灣玻璃,所以如果不要求絕對精確的話,其實祇要注意幾家大公司的動向,就可以得到與全股市差不多的成績。
比方說台灣前 50 大公司的股票就佔了全台股市總值的 70% 以上,所以祇要注意這 50 家公司的股票就可以有與台灣股市差不多的表現,這就是『台灣 50』這一支基金在做的事。
因為指數基金祇是很被動的依循著指數來調整基金內股票比例,無需養一群研究人員在那邊每天研究市場、不需要去參觀工廠、不用想盡辦法挖內線消息,也不必擔心每一天的股價漲跌;指數基金經理人祇要每隔一陣子把基金內的股票比例調整的跟指數一樣就可以了。這樣的工作不需要太多人力,所以指數基金的經理人費用常常低於 0.5%,先鋒集團就有一堆祇要 0.12% 的指數基金。
主動型基金 v.s. 被動型基金 |
主動型基金:由研究人員主動研究要以哪些股票組成基金
|
好,那麼指數基金的績效如何呢?
指數基金的績效
比起其他有養一群研究人員的主動型基金來說,沒有研究人員的指數基金的績效應該會比較差吧?那到底會輸給那些主動型基金多少呢?
答案滿令人吃驚的,事實是,有一半以上的主動型基金表現都輸給指數基金。
怎麼會這樣?
很簡單,因為所有的基金都在股市中競爭,這些基金持有的股票組成了整個股市 & 股市指數 (散戶影響太小,不考慮。你能拿出一億台幣來買某一支股票嗎?)
因為指數是所有的基金的平均值,所以不可能每一個基金的表現都優於指數。有基金的績效高於指數就一定會有基金的績效低於指數,而且通常就是一半的基金績效高於指數,一半低於指數。
這就像考試的分數平均值。
假設有一個班級祇有兩個學生,某次考試班上的平均分數是 50 分,那麼如果不是兩個人都考 50,就一定是一個高於 50、一個低於 50,不會有兩個人都考超過 50 分的情形出現。
股市也一樣,有基金的表現優於平均值 (指數),就一定有基金的表現低於平均值,而且,通常優於平均值的與低於平均值的各佔 50%,所以依據指數而成立的指數基金績效也會贏過一半的主動型基金。
ㄟ,錯了錯了,是贏超過一半的主動型基金。
『前面說贏一半的主動型基金,現在又說贏超過一半,到底是怎樣?』
因為前面討論時沒有將經理人費用考慮進來,一旦將經理人費用也納入考慮的話,指數基金績效就贏超過一半的主動型基金了 (有人認為大概可以贏 70% 以上的主動型基金)。
假設今年股市的總體績效是 6%,那麼就是有一半的基金績效高於 6%,一半低於 6% (而指數基金剛好等於總體績效 6%)。但是等一下,基金要收經理費啊!!所以扣掉 1.5% 的經理費後,有一半的基金績效高於 4.5%,一半低於 4.5%。
但是指數基金的經理人費用很低,假設是 0.5% 好了,所以這一年的指數基金績效就是 5.5%,贏過一半以上的主動型基金。
你的金融知識有基金經理人豐富嗎?你的研究團隊有基金經理人所擁有的團隊大嗎?你每年到各家公司參訪的時間有基金經理人長嗎?甚至,你的內線消息有基金經理人多嗎?不可能嘛!所以自己買股票要贏過基金經理人太難了,不是不可能,但是機率太低太低。但是買指數基金,你有 100% 的把握可以每年都打敗一半以上的基金經理人。
『等等,等等,照你這麼說的話還是有近半的基金贏過指數基金啊!我想要知道的是那些贏過指數基金的傢伙啊!』
沒錯,確實每年都有近半的基金績效贏過指數基金,但是今年贏過指數基金的那些基金明年還能是贏家嗎?第三年呢?第四年呢?邱顯比教授提出的 4433 基金選擇法的最大問題是你沒辦法藉由基金前幾年的表現來預測未來的表現。很有可能之前四年它的表現都還不錯,卻在你購買的這一年跌到最後一名。
但是祇要選擇指數基金,我們可以很有信心的說,每一年、每一年,指數基金的績效都會贏過一半以上的主動型基金,不像主動型基金,可能今年表現第一,明年跑到後半段去。所以長期下來,指數基金的績效會贏過絕大多數的基金 (因為今年贏指數基金的 1/2,明年可能就沒辦法再繼續贏指數基金了,能夠續三年、四年贏指數基金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不用花時間研究股市,直接買台灣 50 就好了。
祇要簡單的買進並長期持有指數基金 (十年、二十年……),不需要每天關注股市,你的投資績效長期下來會贏大多數的主動型基金。把以前研究股市的時間省下來睡覺、陪家人比較重要。
投資致富大概都是運氣好,就像有人買樂透中大獎一樣,但是有人中獎不代表我也會中。因為投資致富這件事並不是可以『努力』而獲得的,所以與其花時間在研究投資致富,倒不如想辦法提昇自己的能力,要不然拿來睡覺、休息都還比較有意義。
小賭怡情,大賭傷身
當然,利用指數基金投資顯得很無聊,不刺激。如果你一定要享受那種刺激的感覺,我會建議祇用一點點金額去投資單一股票、期貨,多數的錢還是得放在指數基金這邊,這跟你不應該把所有錢都拿去買公益彩券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股票、期貨都是在賭博,不是投資的好管道。
有些人會抗議:『那是你自己瞎了眼沒看到有一大堆人藉由努力分析波段、線形等資訊而投資股票、期貨致富,怎麼能說投資致富是運氣好?』
嗯,有啦!巴菲特年年打敗大盤 (最近幾年好像沒有了,而且巴菲特是靠他買下來的公司賺錢,而不是靠股票。)
喔,還有彼得‧林區連續 13 年贏過大盤 (還不一定是賺錢喔,有幾年是賠的比大盤少而已),這樣就成為共同基金界的傳奇性人物了。彼得‧林區這 13 年讓麥哲倫基金資產從 2000 萬美元漲到 142 億美元,漲了 700 倍。
然後還有其他人嗎?好像就很少聽到了。
所以有人說他投資都賺錢那祇有兩種可能:
- 他說謊。華爾街 99.99% 的投資專家都不可能祇賺不賠,連續 13 年打敗大盤的人就成為傳奇人物,其他數以萬計的基金經理人要連續 5 年打敗大盤都很少見。你以為這些基金經理人不知道什麼是線形?什麼是波段嗎?
- 他可能祇投資短短幾年,然後都運氣好讓他猜中。
所以根本不用看什麼投資部落格 (比方說楚狂人的部落格),因為沒意義。直接選擇台灣 50 這樣的指數基金就好了,簡單又實際。
如果你一定要看投資部落格才安心的話,那麼唯一推薦的就是綠角財經筆記;要看書的話,《漫步華爾街》是不錯的選擇,希望能讓你更明白被動型基金的好處並瞭解主動型基金的問題所在。
參考連結: